8月22日,由《小康》杂志社主办,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2020中国社会治理与全面小康研讨会”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

      《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严飞,广东省肇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哲,广东省肇庆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黎锦焕,广东省肇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黄鸿,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蒋任重,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秘书长罗培,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专项课题研究员庄宁,贵州省荔波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唐晓宇,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缪小斌,浙江省遂昌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裕琨,山东省博兴县委政法委员会四级调研员郑杨林,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会长曹国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党支部书记潘柱升,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邢万里,天地出版社副社长张万文,央视农村农业频道《新农派》总导演周莉芬,国脉集团董事长杨冰之,《小康》杂志编委、政务大数据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数据赋能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副组长张志等社会治理领域相关部门领导、研究机构的资深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和市场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社会治理与全面小康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由《小康》杂志社副总编辑张凡主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由无数日常化的小事和具体化的需求构成的,它既有赖于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精准对接,也有赖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比还有距离,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全社会人民的共同期待。

        本次研讨会旨在挖掘各地创新社会治理先进典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邀请相关专家、地方政府代表分享案例,总结社会治理的典型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小康》杂志社社长舒富民在致辞中表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也在逐步改变。超大城市、城市群、湾区的不断崛起,改变了传统城镇分布格局,也颠覆城镇的传统概念。在这种态势下,市、县区域视角具有更加丰富的意义。积极探讨市、县区域社会治理的新突破,着力打造市、县区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落实到县域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既是此次研讨会“头脑风暴”的主题内容,也是未来《小康》杂志社持续关注的方向。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严飞在致辞中指出,在社会治理现代化时代,不同地区都在依托自身固有要素禀赋和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落地。通过调研,他们发现,不同地区呈现出优治、善治、德治、美治等不同侧面,一些地区特别强调重视家风建设,一些地区强调全域经济打造,还有一些地区更加强调民族团结。

        在严飞看来,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和《小康》杂志社联手对全国不同的典型案例进行评选,向全国范围进行推荐,可以推进地区间互相学习和促进。“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社会治理体系,它们不断融合、不断交流、不断促进,可以把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往前推进。”

        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成立的课题组,走访了全国多个县市区,总结出“荔波创新421社会治理,擦亮地球绿宝石”“顺德创建高质量社会治理的共生态”等多个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总结,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典型样本。

        作为典型样本之一,荔波的经验得到了广泛关注。研讨会上,贵州省荔波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唐晓宇以“荔波创新421社会治理,擦亮地球绿宝石”为题,分享了荔波全域旅游战略助力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

        荔波县地处贵州省南部,人口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一方面面临脱贫攻坚的艰巨挑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良好,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唐晓宇介绍,近年来,荔波推广实施“421”社会治理创新,即“四治理两平台一主线”,通过推进景区精治、社区共治、村组自治、社会辅治4项治理,解决“谁来治”的问题,通过创新搭建司法信访职能整合服务平台和政法综治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2个载体,解决“怎么治”的问题,通过明确全力服务于全域旅游这条核心主线,解决“为谁治”的问题。通过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强化社会治理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荔波经济持续向好,人民安居乐业,旅游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蒋任重从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去荔波调研,亲历了荔波的巨大变化。他认为,荔波的成功关键在两点,一是“抓主线”,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促进全域经济发展、全域社会发展、全域社会治理。二是“新人文”,比如在旅游警察大队下设女子中队,这种人文环境的打造对荔波的旅游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走过了二三十个地方,为什么它能成为一个特色?”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专项课题研究员庄宁指出,荔波社会治理不是为了治理而治理,而是基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之上,以社会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治理,这是它的一大特色。庄宁建议,荔波加强以旅游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发展进入快车道。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研讨会上,全面小康乡村治理示范代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党支部书记潘柱升、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邢万里,也分享了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治理经验,探讨了乡村治理需要破解的难题。

        面对这一主题,两位带头人都提到了乡村治理中“软实力”的作用。早在2016年,紫南村就提出“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打造“仁善紫南”品牌的发展思路。4年来,紫南村投入3000多万元,提升改造文化设施,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不断弘扬好人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以“仁善文化”塑形铸魂,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和思想境界。贾家庄村则坚持开展“家庭细胞工程”和“灵魂塑造工程”,从实际出发制定村规民约,让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改进,激活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同时用身边人、身边事教化全村人。研讨会点评嘉宾、央视农村农业频道《新农派》总导演周莉芬表示,作为电视人,他们将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美丽乡村,聚焦在真心实意为人民满意去做“共建共享共治”的乡村带头人以及他们的村庄故事。

       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和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研讨会就“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展开了圆桌讨论。圆桌讨论由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蒋任重主持。

       蒋任重指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和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电商的“最后一公里”一样重要。如果“最后一公里”没有做好,整个社会治理就是浮在沙滩上的架构,就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针对这个话题,中共肇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哲,大厂回族自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缪小斌,遂昌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裕琨,山东省博兴县委政法委员会四级调研员郑杨林,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秘书长罗培,《小康》杂志编委、政务大数据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数据赋能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张志先后进行了分享。

       王哲介绍,在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肇庆探索的项目有十个,涉及范围覆盖街道、村、社区,有的涉及生态系统保护,还有的涉及产业、资源,同时,当地法院也在探索多元解纷的体系。

       缪小斌表示,大厂2019年提出了“五治”融合,同时结合廊坊实际推出了“百姓说事,干部解题”工作平台,“最后一公里就是老百姓有什么事都可以到乡镇工作站和村街说事室,解决烦心事、难心事、操心事。”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明朝万历年间曾做过遂昌知县,在他治下有“释囚观灯”的大胆实验,形成了信用文化。陈裕琨介绍,目前,遂昌在着力打造“信用村”概念,将涵盖社会治理的6方面内容放到村规民约里面,并为村民打信用分,这一尝试也将在全县推广。

       郑杨林表示,博兴县依托全市大网格,在精细化、系统化、智能化、规范化上下工夫,构建网格员、专职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力打造一站式社会治理新模式。

       罗培则提出了社会治理五个“一公里”的概念,包括观念上的“最后一公里”、机制上的“最后一公里”、方式上的“最后一公里”、场域的“最后一公里”以及空域的“最后一公里”。

       张志认为,科技进步在催生发展,其中有两个因素是基础性的,一是大数据,一是网格化。县域大数据网格要用起来,数据要打通,才能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

       此外,研讨会上还举办了《小康中国》新书首发式。这本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小康》杂志社编写的新书,聚焦近70座具有代表性的县市,梳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范例,总结了中国智慧的有效路径,讲述了人与祖国、人与城市的美好故事。“中国人追求小康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历尽艰辛。从小康社会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的故事仍在继续,欢迎大家踊跃分享你们的小康故事。“研讨会最后,《小康》杂志社副总编辑张凡发出邀请,希望更多的县市参与小康的“百县工程”,推出更多具有示范意义的小康榜样。